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失戀33天》

失戀、婚禮、葬禮。

埋葬一段戀情,新生一段感情。以婚禮生,葬禮結,這部分可能有參考《一一》,形成簡單、風趣的《失戀33天》。

十足喜劇,連我老媽子也哈哈大笑。對於結尾,只有失望再失望,怎麼可能這麼輕易地變成那個樣子?厲害的是鮑鯨鯨寫的對白,影像差到不行。由旁白敘事可知,影像敘事形同虛設。

只能靠文字支撐的影像,還算得上真正的電影嗎?或者只是加了文字的偽電影,以連續劇的標準,它是挺好的,以電影的標準,它顯然不及格。

《失戀33天》(2011
★★/★★★★

註:從此刻起,改成滿分四顆星。不一定附圖,只剩真心話,不廢話。

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評審中,勿打擾》

*演員李彩恩與導演朴正範客串電影。
必定在南韓電影史上留名的人物:金東虎,終於在電影《評審中,勿打擾》一圓他的導演夢。

電影在影展放映後,才是真正地存活在觀眾心中。《評審中,勿打擾》的開場,就是說這麼簡單的道理。影展的評審時刻,即是評審心中的理念彼此辯證、膠著的時刻。嚴格而言,不只是辯論而已,更是打鬥與攻訐,這才是討論的意義,沒有打鬥與攻訐的討論,稱不上什麼討論。年輕導演們的映後Q&A,也算是另一種討論模式。

結尾,藉由富山加津江飾演的日本導演說出的真心話,編劇(張律、Yoon Seong-Ho)說出電影人對於電影的真心話。實際上,這只是電影裡頭,富山導演的此夢(夢見評審之間的衝突、凸顯英文不好的焦慮,以及最後她向諸位評審發表,電影就是夢想的言論,竟獲得其他評審的一致好評,認為這番言論,才是得獎之作,紛紛認同把獎投給她。)更打破了觀眾、影迷們對於影展評審團、導演參展的彼夢(想像)。

就在此夢與彼夢之間,《評審中,勿打擾》活靈活現地描繪影展的相關人員們(導演、演員、策展人員、影評人),實屬難得一見的佳作。

《評審中,勿打擾、Jury》(2012
★★★★★/★★★★★(影迷必看)

延伸閱讀: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噢!柏林男孩》

*畫龍點睛的結尾。

廣義而言,《噢!柏林男孩》也是成長電影。它講述柏林男孩尼可,從法律系中輟兩年的生活,只不過,電影把兩年濃縮成一天。

這一天,男孩尼可慘遭吊銷駕照,想喝咖啡卻怎麼喝不到。不僅喝不到咖啡,提款卡還被自動提款機吃掉。原來是父親發現他已經兩年沒上學,卻每個月照樣跟父親拿一千歐元的生活費,因此,決心斷了他的後路,只給他最後一筆現金。尼可拿了這筆錢,繼續在柏林流浪,進行他的「思考」。

和朋友鬼混(看人家拍二戰時的電影)、躺朋友阿婆的按摩椅,觀賞昔日「瘦身有成」的同學表演現代舞,替同學挨揍。(算是一償過去用言語調侃同學的債。)買醉人生。不過,尼可沒想到,最終他買醉的同時,竟見證一名德國老人孤苦無依的最後靈光,長達數分鐘的對話有畫龍點睛的高潮。

電影描寫年輕世代對未來的迷惘,令人驚喜的是:劇本卻不忘歷史。兩次提起納粹,似虛似實,恰如年輕人對那段歷史的態度。黑白攝影,則為電影增添特異的風采。在柏林城市印象的輕描淡寫之下,人的故事,竟也深深淺淺地落在你我的心頭。

《噢!柏林男孩、OhBoy》(2012
★★★☆/★★★★★(廢材必看。)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他和她的白日夢》:布丁與夢

*鄭恩秀與李善均
電影也可以像洪尚秀拍得一樣,風趣、實驗,有個人色彩。

電影原名為:不是任何人的女兒恩媛(鄭恩彩飾演)。教授、導演、學生,國內與國外、婚內與婚外之間的關係,加總起來,帶出了恩媛來回現實與夢境之間的故事。

透過配樂的重複性、影像(旗幟)、場景(南漢山城、旅館、小學、銅像)、動作(踩菸蒂、飲酒的滿足感)。有趣的是:當男主角李導演(李善均飾演)每每播放他最愛的音樂,搭配不同的人物情感(健康與幸福感、悲傷的哭泣),配樂竟也有不同的滋味。不免讓人想起稽康的聲無哀樂論。

恩媛:做夢、逃離現實(與已婚大學教授戀愛。)的窘境。這是以恩媛為主軸的電影。一個美女的勇敢、堅強,努力衝撞現實的可能性,卻因為不倫的愛而撞得滿頭包。坦白說,這是很讓人喜歡的電影,因為有美女鄭恩彩、喜感的李善均。

洪尚秀透過電影,讓人瞭解:女人其實沒這麼勇敢。恩媛外在的美感,帶給她故作的姿態,只能透過做夢治癒她的創傷。男人也沒這麼勇敢,大家為了恩媛撞得滿頭包,大夥喝個酒進行和解。唯一能跳脫恩媛美感的人,反而在美國聖地牙哥任教的韓國人。(多偉大的地理優勢。)擺脫記憶的糾纏僅有遠離曾經的地理場景,方有擺脫現實的機會。

回顧開場,恩媛替母親離開南韓,前往加拿大的哭戲。到底,恩媛是為誰哭、為誰笑呢?

《他和她的白日夢、Nobody’s Daughter Haewon》(2013)
★★★☆/★★★★★(布丁與夢)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搖擺天體營》:龐克音樂與自由

*傳奇人物Johney Rotten 與尼可。

《搖擺天體營》在台灣,根本不該被列為限制級。它理當可歸類為成長電影的一環。它講述父子關係、龐克精神、反叛意識、左翼理念、並請出英國最著名的龐克樂團性手槍Sex Pistols的主唱Johnny Rotten在片尾現身。我納悶的是:聚焦於親子教育、龐克精神的電影。卻因為小小的天體營,而被列入限制級,片名還取名為《搖擺天體營》,真是夠了。

小傢伙尼可(奧斯蒙赫格、Asmund Hoeg飾演)朝校長丟瓶開場,回顧五個月前的聖誕節,他如何從幸福美滿的嬉皮家庭,由於母親突來的車禍身亡,而墜入龐克反叛之中。片中,尼可與好友們的各種反社會傾向,設定在七零年代開放的挪威社會。其父稱可口可樂為資本主義的黑血,耶誕節不慶祝耶誕,反而唱起國際歌。這是今年我看的電影裡頭,第二次在片中出現國際歌(第一次則是葛地基揚Robert Gudiguian的《關場風暴》)。

喪母的尼可,效法Johnny Rotten染起綠髮,唱龐克節奏,反社會,衝撞社會牢籠。身為建築師的老爸(史凡諾丁、Sven Nortin飾演)則包容他,讓他休學、帶他參加天體營、聽他練團,甚至擔任鼓手和他一起表演龐克音樂,只差沒嗑藥而已。

父親全力支持小孩的叛逆,小傢伙的叛逆到底該怎麼玩下去呢?他選擇以父親與他共同完成的車,衝撞以平價住宅為名,實際上卻是鼓吹人民進購物超市血拚的政府。是的,超市與國家政府,與大江健三郎的《萬延元年的足球隊》隱喻不謀而合。他真的衝進去,並且撞得頭破血流,他想透過相同的手段,尋找母親。多麼驚人的尋母過程。

當耶誕節又到來時,老爸帶老大、老三去醫院看尼可,家庭重新完整時,誠如Johney Rotten說的:這部電影意圖向人們說明,龐克不全然是負面的。經由龐克音樂的洗禮,如:Johney Rotten在片中的台詞:屎是自由、自由是屎。若把它當成是龐克音樂的定義,那麼,則是我聽過最好的龐克定義了。這與莊子說的:道在屎溺,不謀而合。

《搖擺天體營、Sons of Norway》(2011
★★★★/★★★★★(龐克音樂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