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秋香》——本著希望與信心

該怎麼下筆介紹吳乙峰的《秋香》呢?我很想改編台灣民選總統的名言,並且很不負責任地說:如果這不是最佳紀錄片,什麼才是最佳紀錄片。不要猶豫了,11月22日上映時,趕緊去看。

或者,我扮演願意KUSO的角色,對眾人宣布:《秋香》已經獲得今年度的金檳榔獎最佳紀錄片大獎,評審團當然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我自己。

通常,寫影評的目的有三種:一、讓作者自身或者閱讀影評的讀者更了解電影內涵(嘗試自圓其說。)二、讓尚未看過的讀者,興起購買票券進場的欲望。(俗稱:業配文或電影版工讀生。)三、以上皆非。

聽說用以上的分類方式,易於讀者閱讀,但不知道會不會因為浪費讀者的時間而被毆。但說真的,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要怎麼介紹《秋香》。如果你知道什麼是有雷嗎?我不希望這篇文章有雷,只希望還有一點梗。

2013年,如果你已經知道月霞是誰、已經看見台灣、甚至哼唱搖滾樂上月球,或者已從事縱走或拔河等運動。那麼,你可以像我一樣計畫,準備好好休息,品嘗秋天的氣味,走進電影院,進入《秋香》的世界,迎接冬日的來臨。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了,你將會___。(以上空格自行填空。如果是我,我會填上:完成一個看《秋香》電影的動作。)

哎呀,好像把《秋香》講得是搞笑片似地,當然不是。

《秋香》嚴肅地談論何謂信念的力量。何謂生命的力量。何謂自然而然的力量。使你感受一種不得了的震撼,它不是輕鬆的電影,它看似簡單,卻又不簡單。《秋香》會自然而然地走進你的生命,讓你好好地問著自己,或是,激起你一定還能多做些什麼的欲望。它讓你面對自己的生命,彷彿多了點勇氣與自信。

其次,《秋香》最偉大的地方,就是它引領觀眾進入諸多神思的片刻:人與人之間的恩、怨、恨、放下、實踐。你以為: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嗎?《秋香》對你說:生而為人,我很自然。然而,這種自然之力,落實於現世的實踐,成為助人之力。

我願意吊書袋地引用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在他最後的電影《犧牲》,為自己下的註解:本著希望與信心。這句話,也可以是吳乙峰《秋香》的最佳註解,並且可以確定的是:《秋香》絕對比塔可夫斯基的《犧牲》更容易理解。那麼,11月22日,讓我們走進電影院欣賞《秋香》,又何樂而不為呢?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看見台灣》:魔鬼的細節


《看見台灣》從鳥瞰的角度,帶領觀眾看見不若往常的台灣細節,尤其,它是以台灣人為主的預設對象,述說著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如何忽視魔鬼的細節,又是如何粗枝大葉地成為共犯,或者共謀的一員。例如:喜歡吃高山蔬菜的後果、養殖漁業的濫抽地下水、不肖業者偷排放廢水、在在皆是處在重視利益、效率的衡量之下,一而再、再而三地超抽土地的奶水。

由吳念真的口音道出台灣人面對災害時,往往怪罪他人,而非檢討自我。《看見台灣》一再出現這種類似說教的口吻,可惜的是,旁白過於說教,減弱吳念真作為旁白的價值,進而無法將電影的影響力,發揮到最大值。因為,它只教導觀眾要珍惜台灣,疼惜土地,卻沒有告訴觀眾在這些眾所皆知的價值中,人們該怎麼捍衛這塊土地,讓土地美麗而非哀愁。

於是,觀眾看見電影的後半部出現:後龍的洪箱阿姨(反後龍園區),宜蘭的賴青松(有機穀東),似乎暗指觀眾有機農業不失為一條好路。這是《看見台灣》最大的侷限,引領觀眾看見台灣景色的細節,卻沒有解決在魔鬼的細節之外,該如何讓魔鬼現身,進而超度惡靈。我認為紀錄片最大的價值,在於凸顯生命之美,進而捍衛生命之美。

《看見台灣》並沒有挑戰觀眾,它挑戰觀眾的部分,淪於說教,非常可惜。空拍是它最大的價值,也是它最大的敗筆。因為它沒有降落人間,僅僅捎來天空的泛音。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搬家日〉

我們靜靜地回到這裡
新啟的橋,綠門外的野草
陽光從天花板的缺口灑下一些
卑微而乾燥的土壤
有藤蔓纏屋,有夢初啟

風車轉,燈船移
我們往深林去,安穩
此猶不定的神情

如山中的犬像,端坐噤聲
樣態一如往常地看海
不急於詮釋、不運用修辭
不釀造沉眠的海風

足印被潮水刷平,沙跡
它洩漏未完的語言

太初以降,沒有人在意
成群的星星,其實像我們
一樣親吻彼此的光

沒有人在意具體與抽象
之間,誰才是赤紅的蛇信
偷酒杯的女孩與青年的理想
黑夜深談的風雨溪水,夢的來源
誰更新了誰的記憶與歷史

有人仍等待遲到的公車
(你知道的,就像往事一般
難以重述……)

「世界把我們落下……」我們落下
鄰人的忠告,沒有撐傘
在午後的雨天向前,再一次
我們靜靜地回到這裡

當所有人都已遠去
我們只剩下我

墓地旁的電台發送著人們的歡樂
與哀愁,你不瞭解那些。一個人
偏著頭苦思挑選合乎韻腳的字句

            
原刊於《幼獅文藝》雜誌 2013年11月號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無樹枝孤鳥〉

願來世,琉璃有光
你是一隻會飛的企鵝

願來世,琉璃有風
你是搖曳生姿的鈴鐺

願來世,琉璃有滅
我們是你的身後物

願來世,琉璃有愛
有薑糖與花生豆腐作伴

願來世,琉璃有情
無樹枝孤鳥

          原刊於中華日報副刊2013.10.27

《異形奇花:導演版》:末世預言

顛覆1986年的《異形奇花》喜劇結局,導演版中的異形奇花,再生產出一堆異形奇花,大鬧美國各地,這是具有前瞻性的寓言。異形奇花之所以能夠再生產出更多的異形奇花,靠的是技術性的突破,而非爭取原擁有者:西摩爾的同意(道德認可)。顯示科學至上的價值觀念,最終將導致人類世界的危機,二十一世紀的核能危機,仍如火如荼地在現實世界內上演。

《異形奇花》喜劇版的成功,造就編劇、作詞的霍華艾許曼、作曲的亞倫孟肯,甚至造就後來迪士尼的《小美人魚》、《美女與野獸》,甚至是一部分的《阿拉丁》的成功。

《異形奇花:導演版》是一則寓言,而《異形奇花》喜劇版只是童話。

異形奇花的誕生之時,彷彿是資本主義體系的斷裂之時(日全蝕製造出異形奇花,而且是中國人的花店。)彷彿預言二十一世紀中國市場的崛起。潛伏在花店地下室的奇花,方現身花店時,隨即拯救了即將倒閉的花店。(不斷吸引顧客上門)甚至讓西摩爾有了名聲、甚至可能有了愛情(花店店員:奧黛莉)。

回想異形奇花的名字奧黛莉二世,不正是愛情純潔的變體象徵。你要有錢有名,才敢有愛情。不過,導演最終讓奧黛莉二世(追求資本的欲望,或者說:小客體。)吃了奧黛莉(純潔的愛情)。這樣的結局,自然讓一般人無法接受,才有了喜劇版本。


若能有調和兩者的悲、喜劇版本,《異形奇花》恐怕就不只是B級片的經典,更可能是永恆的經典。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愛在戰火迷亂時》:沙漠以南的世界

導演金努葉(Kim Nguyen)的個人身家背景,創造出不同凡響的電影世界。跑去剛果拍電影,沒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世界,聽起來是多麼不討喜的地方。《愛在戰火迷亂時》就這麼拍出來,且改變飾演女主角的演員瑞秋汪薩(Rachel Mwanza)一生。

瑞秋汪薩,五、六歲被父母親拋棄,短暫與祖母生活後,祖母對她說:我負擔不起妳,妳有一個更好的選擇,就是去街頭討生活。於是,瑞秋汪薩開始她的街頭人生(賣酒與賣她的身體)。直到她與眾多孩子參與比利時電影《金夏沙孩子》的演出,後來,她才被金努葉相中,飾演《愛在戰火迷亂時》的女主角。

《愛在戰火迷亂時》沒有明確地點出故事,究竟在非洲的哪個地方發生。對導演金努葉而言,電影故事是虛構的,綜合多項內容而創造的人生故事,沒有指出確切地地點,這才是負責任的行為。電影裡頭,敘述非洲的某個日常村莊,因為反抗軍的殺戮,僅留下二十名的孩童,作為童軍,女主角就是其中一位,後來,她被選為反抗軍的女巫。進而與反抗軍中的魔法師相戀,而後逃亡等等的生命歷程。

電影呈現的不過是女主角十二歲至十四歲的生命歷史,卻反映出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歷史現實,宗教信仰、政府軍與反抗軍的衝突不斷、《血鑽石》般的利益衝突、爭取個人自由與生命循環的生死觀。《愛在戰火迷亂時》,簡直就是一部彩色的黑白電影,它作為加拿大代表參加2012年的奧斯卡外語片,入圍最後五強,電影描述的卻是非洲大陸的世界,人家都能這樣拍電影,台灣電影人可要加把勁了。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關於《地心引力》的ㄅㄆㄇ隨想

寵物(狗)、嬰兒、夥伴、語言。這四者構成史東博士(珊卓布拉克飾演)的求生意識。如果少了與他者溝通的能力,恐怕人類就難以生存了呢。於是,地心引力自然成為重要的隱喻。麥特科沃斯基(喬治庫隆尼飾演)的幽默感,成為史東博士最終願意一搏,努力活下去的力量,可見幽默感是人類生存的一大動力。

太空是人類的夢想?還是幻滅?或者如《總舖師》的憨人師:歡迎來到月球,但月球不宜過多人類進駐。瞧瞧《地心引力》的衝突點,不正是俄國引爆衛星帶來的衛星碎片衝擊嗎?太空終究仍是物種戰爭的延續,毫無例外可言。

電影史上,拍攝太空場景,難道除了鏡頭與技術之外,別無其他可能性?

太空人的眼淚,確實蔚為奇觀。

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台灣漢詩總舖師——歡迎來到灶下

本系列以漢詩總舖師為名,自然得提到廚房,而「灶下」是客家話,意指廚房的意思,本篇欲承襲辦桌文化,將飲饌空間與料理空間視為一體,呈現日治時代的酒樓文化,實際上有它的隱蔽性可言,換句話說,乃是意圖像廚房內的私房語一樣,探究漢詩總舖師的內心世界。

首先,讓我們一起欣賞張漢(1888-1941),〈暮春讌蓬萊閣〉全詩如下:

客自蓬萊歸,欲譚蓬萊景。步上蓬萊閣,心攝蓬萊影。
蓬萊計延長,瀛洲夢接境。同為三神山,何必較煖冷。
大海尚兩重,方丈又中梗。路連似不易,舟達或得逞。
奈何說攻心,充飢徒畫餅。閣中結婚宴,櫻花生庾嶺
一室我避人,談鋒競新穎。門外事盡忘,但覺詩情騁
淡水流日夜,過客互醉醒。我乍展墓回,獅頭獨咽哽。
處士表石存,敢為先公幸。事親不失身,吾猶須畏警
同風卻有人,易姓竟自請

張漢,字純甫,台灣新竹人。目前他的作品,任教於台大台文所的黃美娥教授有替他主編了一本張純甫全集,有興趣者可以找來一讀。由全詩的內容中,可以判定此詩是張純甫的晚年之作,內容涉及到1937年皇民化運動的改姓名事件。所謂的改姓名,乃是日本政府為了改造台灣人,進軍南方的攏絡手段,企圖將台灣人改造成日本人,以便增加效忠日本國家的統領天皇,並且對日本國家效忠的可能性。

日本政府殖民台灣時期,事實上,將台灣人視為本島人,而日本人視為內地人,換言之,所謂的內地人是一等國民(殖民者),本島人是二等國民(被殖民者)。但是,隨著1937年,戰爭爆發,日本政府需要人力前往前線作戰,於是,皇民化運動加速的其中一步棋,便是鼓勵台灣人的家庭集體改姓名,過日本式的生活。這一部分,可以參考呂赫若在二戰結束後的初期,隨即寫下反映戰時作品的故事:〈故鄉的戰事一:改姓名〉,在戰後初期,語言混雜的年代,他以尚不靈巧的中文書寫皇民化運動時期的故事,可以說替歷史留下更深一層的真實性。

同樣地,張純甫的〈暮春讌蓬萊閣〉,從蓬萊起興三仙山:蓬萊、瀛洲、方丈。描述「一室我避人」,如何接合官方的風雅論述,以至於「門外事盡忘,但覺詩情騁」,不過,繼續讀下去,讀者便可發現,文句裡頭還是大有文章在。隨著「淡水流日夜,過客互醉醒」,喜好風雅的文人雅士,逐漸從酒醉之中清醒,並有著自墓地而歸的聯想。霎時,這種自死地而回的聯想,乃是接合了現實的窘境:「事親不失身,吾猶須畏警同風卻有人,易姓竟自請張純甫被現實的殖民╱皇民惡風吹醒,但是同輩人,卻有人自願改姓名,怎能不傷懷。

此詩凸顯了漢詩文人的風雅之興外,仍有著懷思故土文化的無奈,那種殖民時代的斲傷,我輩人怎麼都無法體會,因此,除卻批判皇民的正當性之外,我寧願更包容地看待先人面對歷史的苦難時,呈現的諸多風貌,難以判定過多的價值與意義。

所謂的蓬萊閣呢?實際位置在現在的台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163號,1922年興建的蓬萊閣,《風月報》的編輯部,實際就是設在蓬萊閣的內部,因為蓬萊閣的老闆亦有出資。戰後1957年,轉手給徐傍興醫生(美和中學的創辦人。)

提到徐傍興博士,不得不提起他創辦美和中學的歷史,1970年,台灣少棒風潮興盛期,他亦支持美和中學棒球隊的成立,開啟「北華興、南美和」的稱號,請來有「教官」之稱的曾紀恩教練,帶起了一批子弟兵,包含日前逝世的徐生明總教練。客家電視台曾在2007年,製作《大將徐傍興》的年度大戲,懷念這位令人尊重的客家子弟。《大將徐傍興》的主題曲〈南方〉,乃是林生祥、鍾永豐、大竹研的老搭檔。

〈南方〉  歌詞:鍾永豐  作曲:林生祥 編曲:林生祥、大竹研

夜半緊張 愐起南方
夜半緊張 愐起南方
南方南方 近又近
南方南方 遠又遠 遠又遠

捱影到椰仔樹佢最好事
擺擺看天發戇
佢就偷偷剪下心事
捱看到大武山佢最冇閒
雲重時雙肩垓天
晴朗時伸手南牽北連

捱感覺大河壩佢想要變龍
夏至等到颱風
翻身滾尾蹻要穿駁棚縫
捱聽到雷公像細人仔好跋
當晝一過就抨天頂
摝到大人心頭亂扯扯


我沒料想到,一間蓬萊閣,竟能串起這麼多的歷史故事,簡直可以跨越一世紀的歷史人物,從日治時代的蓬萊閣,戰後的徐傍興,接續美和棒球隊的歷史,到日前的徐生明,可見只要能珍惜歷史,就能發現,到處都是台灣之光,到處都有台灣的寶貝。

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台灣漢詩總舖師——酒國人生

高中時代,我一度沉浸於網路遊戲,熟知網路RPG遊戲的人都知道,每個人都可以為他的網路角色起新名,其中有個名字,我時常想起,那個角色名稱叫做:無酒不歡浪,大家都習慣叫他五九。不知道他還是不是學生呢?如果還是學生,應該不喜歡人家叫他五九吧。

若不是讀到何木火〈啤酒〉的題解,我還真的不知道,現在的台灣啤酒,原來曾是日治時代的高砂麥酒呢。查了一下,更發現,如今文藝青年愛去的華山藝文特區,以前是台北酒廠呢,「華山」這個詞,原先是因為日本殖民統治台灣的首任總督樺山資紀的關係,當地改名為樺山町,戰後國民黨政府更名為華山,沿用至今。

*昔日台北酒廠大煙囪,今日華山地標。
不過,早在十九世紀,台灣開港通商的時代,就有啤酒的引進了,但是要等到日治時代,一般民眾才有普遍的機會能接觸啤酒。讀完何木火的兩首〈啤酒〉詩,我真想也提兩手啤酒帶回家,邊喝邊在讀〈啤酒〉詩呢。〈啤酒〉詩的內容,提到啤酒的成分屬麥,冰涼的啤酒,頗具消暑解熱的功用,在亞熱帶的台灣島上,啤酒顯然是極為適合的飲品。其二更提到,啤酒開瓶的描述,格外生動,且形容啤酒已不分東、西方的人類,皆熱愛此道的飲品活動。畢竟,醉漢是不分東、西方,而喝醉的人是同一國的傢伙啊。

何木火〈啤酒〉,全詩如下:
釀麥芳醇醉性和,舉觴搖動氣生波。
消炎最喜杯中物,一酌清吟發浩歌。(其一)
啟蓋醇香滾泛波,杯浮麥氣沁心窩。
西人酷嗜東人好,醉漢鯨吞不厭多。(其二)

講到文人與台灣啤酒,首先印入腦海的文人,沒有別人,就是詩人楊牧。楊牧多次在散文中提到鍾愛台灣啤酒,甚至還有非台灣啤酒不喝之宣詞。在〈六朝之後酒中仙〉一文中,細數他與文人飲酒的故事。年少的我,嗜讀《搜索者》,從不好杯中物,變得小酌無妨,最後自覺應當要戒酒。不過,誠如楊牧描述瘂弦的狀態,他說,經常宣告戒酒的人,想必也經常打破戒酒令,此言斯哉。

*經典台啤款,於六張犁。 
國外作家,如專寫恐怖小說的史蒂芬金,在《論寫作》一書中,提到他酒精成癮的狀態,假如有啤酒在冰箱,簡直是件荒謬的事,因為,啤酒在冰箱就是要拿來喝的啊,如果讓它放在冰箱,不是一件很詭異的事嗎?

這就是酒國人生吧。尼采曾說,日神與酒神之間的奧妙,不過,宣稱戴奧尼修斯的酒神魔力時,可別忘記,若沒有領略日神阿波羅的秩序之美,恐怕也難達到酒神之妙。

齋藤運三〈祝高砂麥酒會社開業〉,著重描寫氣味,啤酒冒泡如雲的狀態,並有著消解暑氣的絕妙滋味,接著,提到文人蘇東坡,以酒解愁的功用,最後以酒中風流,皆帶微醺作結。我認為,微醺與小酌,簡直是愛好杯中物的一貫說詞,往往微醺與小酌之趣,建立於即醉與狂飲的歡愉氣氛之中。

齋藤運三〈祝高砂麥酒會社開業〉,全詩如下:
蓬萊僊○奏清勳。淡味如氷絕俗氣。
六月猶寒盞白雪。高樓傾盡玉山雲。
東坡曾賞掃愁帚。醉去無痕芳永薰。
千古聖賢好愛酒。風流誰不帶微醺。


無酒不歡浪與〈六朝之後酒中仙〉,分別是我的飲酒生活中,種下的因。如果沒有這些熱愛杯中物的人們,運用鮮明的文字勾勒此道之樂。或許,一輩子的我,皆屬於醒者,永無銷醉之日。

*昔日台北酒廠,今日華山藝文特區。

波特萊爾,曾在《惡之華》歌頌酒,分別寫下了〈酒魂〉、〈殺人犯的酒〉、〈拾荒者的酒〉、〈熱戀者的酒〉、〈孤獨者的酒〉。傾訴他對於酒的愛意,他寫到:

永恆「播種者」所撒下的珍貴種籽,
植物性神饌,我將流入你體內
為了,從我們的愛中產生出詩
向「神」湧現,如珍奇的花蕊!


這是波特萊爾扮演葡萄酒的酒魂,在瓶中所唱的歌,歌頌植物釀出酒液的貢獻。如果世世代代,有永不停歇讚嘆酒魂、酒液、杯中物的人們。很多時候,或許是人生的多半時刻,伴隨著無聊、無趣、對於人生的悲嘆感大於歡愉感,才得以借用物質的催化,去支撐存在的力量,鼓舞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一時一刻無法超越的渴望,在悠閒的午後時光,別忘了,來一瓶酒,忘了什麼現世安穩吧,共同飲酒入夢啊。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台灣漢詩總舖師——苦字訣

台灣總舖師第三站,來到人生第三味:苦字訣。

俗話說的好,人生走到老,吃藥吃到飽。良藥,自然是苦口最好,苦藥入喉,每每令人皺眉搖頭。施讓甫的〈愛國真肺藥〉,古典詩人彷彿化身為當代「地下廣播電台」的賣藥人,講述起肺藥有多麼了得的功效。此詩題,乃是應鹿港全忠大藥房徵詩所作,刊登於1938121日的《風月報》上。

《風月報》的前身是《風月》,發行時間與《三六九小報》相同,每逢三、六、九日出刊,《風月報》是相對當時的純文學文藝雜誌(如:《台灣文藝》、《台灣新文學》)之中,相對「大眾」與「通俗」的雜誌,然而,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台灣方面的漢文欄全面停刊,《風月報》由於配合國策的關係,成為在台灣島上,唯一得以繼續發刊的漢文刊物。

由主題徵詩的詩題〈愛國真肺藥〉,可知道,「配合國策」的意思所謂為何?一般而言,藥品乃救世之物,若說救國還說得過去,偏偏詩題並非救國之稱,而是冠上愛國之意,真是項莊舞藥,意在愛國啊。不過,主題與內容而言,施讓甫〈愛國真肺藥〉顯然談得是藥品的救世之用,並且期待此肺藥,能治癒當時的惡疾結核病,出於良善之意。可惜的是,一篇文學作品,不能僅看文本內容,這樣由恐落入新批評式的、封閉式的解讀框架,若將其發表的場域,併之觀察,更能豐富文本的內延與外展的意義。

雖說《風月報》或許在保存漢文,維繫漢文閱讀的貢獻上,有所幫助,但細究起來,它在戰爭期間的漢文刊物的唯一存在,也是漢文閱讀社群之中的重要刊物,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與協和之處,後人自有評斷。

施讓甫〈愛國真肺藥〉,全詩如下:
救世深心念弗忘,愛君賣藥等韓康。
製方遠駕千金翼,見效遙追十棗湯。
金破聲嘶猶可療,癆傷虛損正堪嘗。
由來結核如洪水,恃此靈丹作曙光。

講到良藥苦口,小時候,母親曾帶我至小鄉下的診所就醫。那間診所的老醫生,開的藥方,居然吃起來甜甜的,令我驚為天人,雖在那間診所,僅看診一次,但是,內部的擺設古雅,頗有老洋房的氣氛,使人印象深刻。後來才知道,診所的老醫生,正是具有文學家、翻譯家多重身分的劉慕沙之父,朱家姊妹們的外公:劉肇芳醫師。吃過甜甜的藥後的不久,劉醫師就離開人世。我的家庭醫師不知不覺就改成另一位胡醫師。

胡醫師開的藥,都是苦的。(OS:廢話,正因為劉肇芳醫生開的藥是甜的,你才會記得這麼清楚啊。)即使藥是苦的,常常生病的我,還是得常常去看胡醫生,吃他開的藥。長大以後,或許是少時多病的苦難期過了,便鮮少上診所看家庭醫師,離鄉念書後,母親跟我說,壯年的胡醫師因為癌症,已經離開人間了。

*跟著漢詩一起回鄉去。
另外,藥/病之間,〈愛國真肺藥〉反應出結核病對於當時的人類生存而言,威脅很大,一旦得結核病,便是苦難的來源。比方說:鍾理和便是得到結核病,因而鋸斷多根肋骨,種下後半生苦難的因子。而胡醫師的死,據說是因為吃太多人工添加物的泡麵食品。



另一位苦字訣的漢詩總鋪師:李逢時的〈皮蛋〉,則寫下食品加工頗具特色的皮蛋製品。不過,日前方逝世的林杰樑醫師,生前專注於食物安全的宣講,在生前最終的受訪中,提供了十大食品安全的忠告,第一則就跟皮蛋有關係,林醫師認為:「目前製作皮蛋的作法,會使用鉛,雖然毒性較低,但攝取過多,恐影響肝臟的健康,建議人們少吃為妙。」因此,人們在選擇食材時,必須要審慎選擇,避免吃進過多的毒素。

李逢時〈皮蛋〉
尋常鴨卵製偏奇,食品新傳合品題。
不是霜刀探破殼,分明認得一丸泥。

說到皮蛋與疾病的關係,除去食品加工物可能帶給人體的危害之外,病時的我,倒是經常食用皮蛋瘦肉粥,緩和胃病的不適感。如果說皮蛋吃多對人體有害的話,那麼,就少吃一點就好了。畢竟,皮蛋瘦肉粥對於人們來說,還是有極大的貢獻啊,那種貢獻,彷彿就像是:雞蛋化為泥,入肚更護花的滋味啊。


且說,目前當紅的台灣電影《總舖師》裡頭,出現一道阿海師的獄友母親,贊助的雕花皮蛋。皮蛋不僅是病時的療育聖品,或許也是蛋蛋料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道佳餚!

2013年9月12日 星期四

台灣漢詩總舖師——甜字訣

講到甜字訣,在台灣,不得不提起日前火紅的飲品店,打出大大的「黃金比例」,引起媒體一陣報導,民間亦紛紛討論「黃金比例」究竟有多甜?業者宣稱,其採用的是台灣的蔗糖,比起人工糖而言,較不添加人體負擔。

回顧歷史,觀看彰化文人洪繻(1867—1929)〈詠蔗糖〉,可得知台灣島上的甜味史,實則有跡可循。然而不同的時空,對蔗糖有著不同的解釋與認知。現下的台灣,把蔗糖當作是天然的甜味添加物。生活在日治時代的漢詩人洪繻,顯然有不同的見解。他將台灣自然地物產樟腦與甘蔗並列比擬,召喚在日本人尚未殖民統治台灣前的歷史狀態,可以是:「餘潤及五洲,饒裕在千箱。

洪繻(1867—1929)〈詠蔗糖〉

炎洲孳大利,豫樟及蔗槳。豫樟煎作腦,蔗槳煎作糖。
樟腦璨玉華,糖屑瑩玄霜。餘潤及五洲,饒裕在千箱。
一入虜官手,搜剔無粒藏。樟腦供官賣,私販嚴律章。
蔗糖加酷例,一擔九輸將。賓筵失旨甘,畫餅充饑腸。
粔籹蜜餌間,渴慕饊餦餭。棗杏瓜棣生,無處問飴餳。
美洲傳異種,空聞一丈長。熬蒸出膏液,未敷稅吏嘗。
鬼機代人力,漏卮永無當。子虛賦雲夢,嘉味滿瀟湘。
客至闕甘飲,誰嗜鹽茶薑。甜流不涌地,玄圃空溫湯。
赤沙沍麗冰,梅冶滋不祥。

但是,日本政府殖民台灣後,將樟腦買賣視為官方壟斷的交易,糖農的處境,十分淒涼,故日治時代,民間有諺語對此現象有所反應,稱之為:「第一憨,種甘蔗互會社磅。」或有著鮮活的寫實之語:「三個保正,八十斤。」原因是,糖農質疑糖廠的磅秤有問題,請三個保正站上磅秤上一量,果真僅增加八十斤(換句話說,三個成年人僅重:四十八公斤。)等於磅秤自動將原重量除以三,或更有甚之。

如此剝削農民的苛政,終於在1925年,在台灣彰化爆發農民抗爭的二林事件。台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寫下生平的第一首新體詩,題名為〈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事件戰友〉,刊載於台灣人自辦,號稱「台灣人唯一的言論機構」台灣民報上,刊登時間為19251220日。

比較洪繻〈詠蔗糖〉與賴和〈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事件戰友〉,前者以中國歷史的典故,召喚美好的想像物,對照日治時代,遭受異族統治的慘況;後者則以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對照,反映現代性的國家治理機器進入台灣民間之後,人民(也就是農民)遭遇到多大的斲傷,弱者僅能「留待與虎狼鷹犬充飢。

*台灣民報1925年12月20日刊載一隅
作詩的閱讀對象不同,作為當代的讀者而言,閱讀兩詩的感受力便有所不同。洪繻〈詠蔗糖〉以他的舊體詩,捍衛他的世界觀,企圖回復美好的「子虛賦雲夢,嘉味滿瀟湘。」同樣也是半線子弟(彰化,昔稱半線。)的賴和,納入農民們深度的斲傷,具有走入未來黑暗而無限蒼茫之感。同樣的是,台灣總舖師的甜字訣,在日治時代,卻有深深苦悶的滋味。

賴和(1894-1943)〈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事件戰友〉,全詩如下:

覺悟下的犧牲,
覺悟地提供了犧牲,
唉,這是多麼難能!
他們誠實的接受,
使這不用酬報的犧牲,
轉得有多大的光榮!

弱者的哀求,
所得到的賞賜,
只是橫逆、摧殘、壓迫,
弱者的勞力,
所得到的報酬,
就是嘲笑、謫罵、詰責。

使我們汗有所流,
使我們血有處滴,
這就是──強者們!
慈善同情的發露,
憐憫惠賜的恩澤,

哭聲與眼淚,比不得
激動的空氣、瀉澗的流泉,
究竟亦終於無用。
風是會靜、泉是會乾,
雖說最后的生命,
算來亦不值錢。
可是覺悟的犧牲,
本無須什麼報酬,
失掉了不值錢的生命,
還有什麼憂愁?

因為不值錢的東西,
非以能堅決地拋去,
有如不堪駛的渡船,
只當做射擊的標誌。

我們只是行屍,
肥肥膩膩,留待與
虎狼鷹犬充飢!

唉,這覺悟的犧牲!
多麼難能、多麼光榮!
我聽到了這回消息,
忽充滿了滿腹的憤怒不平,
無奈慘痛橫逆的環境,
可不許盡情地痛哭一聲,
只背著那眼睜睜的人們,
把我無男性眼淚偷滴!

唉,覺悟的犧牲!
覺悟地提供了犧牲,
我的弱者的鬥士們,
這是多麼難能!
這是多麼光榮!

暫時放下日治時代殖民歷史的悲痛,再讀一首類似「黃金比例」的詩吧。
*台南義豐冬瓜茶

林纘〈冬瓜〉,全詩如下:
大勝匏瓠味淡馨,羹湯暑熱藥同靈。
洞房記取仙姬贈,酥潤冰條試臘瓶。


講到冬瓜茶,不得不提到台南的義豐冬瓜茶。每次至台南幾乎必點的飲料,不需要黃金比例,它本身就是黃金比例。尤其是暑日之際,清涼又解渴,令人想一杯接著一杯。從林纘〈冬瓜〉詩中,我才發現,原來冬瓜茶居然可以是結婚時,女方嫁妝的飲品,所以說,台灣古典漢詩裡頭,不僅有黃金比例,還有處處是歷史的痕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