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5日 星期一

《林肯》:召喚林肯式精神



*林肯是誰?
《林肯》並不只是一部傳記片。

它關係以美國為主導的自由、民主、人權,究竟所謂何物?林肯這號人物,如何具備與他人未有的遠見,又如何以「民主」說服(實為利誘、威脅?)的眾議院表決方式,在南北戰爭尾聲,通過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廢除奴隸制,以捍衛人類生而平等的理念。

《林肯》並未從頭說故事,開場選擇從1860年代的南北戰爭,從開場畫面,觀眾可以發現《林肯》企圖塑造林肯一生的使命,實與人民(尤其是黑人的命運)密不可分。

此外,在公(國家)與私(家庭)的衝突之間,是編劇Tony Kushner塑造林肯成為有血有肉的人物的必經之路。Tony Kushner改編《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一書(中文譯作:《無敵:林肯不以任何人為敵人,創造了連政敵都同心效力的團隊》),電影《林肯》已經做出良好的示範:如何將人的一生,切片擷取精華,經由影像呈現,尤其是在剪接方面的傑出表現。

此外,幾次庭上的辯論,則令人想起華依達(Wajda)《丹頓事件》中,那位在法庭激昂闡述信念的丹頓。相較起法國大革命的丹頓,南北戰爭時期的林肯,顯然務實許多。至少在電影裡頭,林肯從未親上火線與反對派辯論。
*林肯。

林肯深知如何運用人民賦予他的權力,為了在南北戰爭和議前,使眾議院通過三分之二的憲法修正案,他利誘、威脅、運用半欺騙的方式,達成修正案的通過案。林肯的悲劇模式不同於丹頓,他完成他的歷史使命才喪命,丹頓則是純粹的悲劇英雄。

《林肯》用大量的對白,使林肯講述各種故事,以傳達其政治目的與理念、運用數學定理說明何謂真理?運用對白的流轉,灌輸讀者,召喚當時的歷史情境,引領觀眾進入思考:為什麼是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為什麼是林肯?林肯精神所謂為何?讓林肯這號人物,不再只是美金上的肖像罷了。

走出戲院之後,也許我們該問問台灣電影從業人員,既然十元硬幣的莫那魯道,都拍成《賽德克巴萊》了,那台灣何時拍攝關於十元硬幣的另一名肖像:蔣渭水先生呢?

《林肯、Lincoln
★★★★/★★★★★(四顆星,人物傳奇)

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驚魂記》:驚你驚我

*有誰在屋子裡,有誰想逃出屋子呢?

下午兩點四十三分。

人們總是被某些事糾纏,他們一直在逃。我們都掉在自己的陷阱中,被它僅僅困住,永遠無法爬出來,我們想抓住什麼東西,想爬出來,但抓到的只是空虛,只是陷阱,結果是一點進展也沒有,我一直掉入陷阱,但我現在不在乎了。

上述這段話是諾曼‧貝茲(Anthony Perkins飾演)對女主角瑪麗安(Janet Leigh飾演)所說的。不知道為什麼,令人想到華伊達(Wajda)的《地下水道》內的絕望場景。或許可以說,《驚魂記》意圖震驚的是:自己的靈魂。只不過《地下水道》描寫的是戰爭的大屠殺,而《驚魂記》描寫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小謀殺,尤甚者,是諾曼‧貝茲的母親殺了諾曼‧貝茲,說的是人內心之間的謀殺。也讓人想起小高中時期閱讀過的書籍:《24個比利》。


*貝茲與瑪麗安相遇的對白場。
裡頭的經典場景:除了浴室之外,就屬貝茲旅館的服務台、諾曼‧貝茲家中的樓梯、諾曼‧貝茲家與貝茲旅館。導演希區考克運用鏡頭的仰俯視角,打造出樓梯的二樓與地下室、諾曼‧貝茲家與貝茲旅館的高低落差,製造出監視的觀點,比方說:私家偵探亞伯‧蓋茲(Martin Balsam飾演)兩度走樓梯,一次是貝茲旅館走上諾曼‧貝茲家的階梯,另一次是諾曼‧貝茲家中一樓走上二樓的視角,皆是攝影機俯視亞伯‧蓋茲,彷彿是諾曼家中藏鏡人正在窺視著他,同時,讓觀眾也監視著他。

讓觀眾參與驚魂,似乎是希區考克之所以如此為人稱道的原因。

除此之外,影像畫面與對白之間的運用,有三幕使人印象深刻。

其一:瑪麗安偷錢之後,獨自駕車的畫面搭配影像之外的對白,一方面使觀眾知曉劇情的流轉,另一方面則是呈現瑪麗安內心的不安與焦躁感。

其二:瑪麗安入住貝茲旅館後,諾曼返回家中,試圖說服其母讓他與瑪麗安進屋吃牛奶與三明治,影像只帶到貝茲旅館的瑪麗安聆聽,諾曼家中母子倆之間的對白,製造兩個人類對話的真實感,方能鋪陳電影後半部的張力。

其三:電影最後諾曼‧貝茲的內心獨白。

希區考克捕捉角色的心理,映照在觀眾的內心,使觀眾參與導演的內心世界。不免讓人想起《黑暗騎士》內,關鍵的反派角色:小丑(希斯萊傑)的絕佳演出。

《驚魂記、Psycho
★★★★★/★★★★★(五顆星經典)

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重金屬叔要成名》:理想主義者

*Robb Reiner與Lips

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主唱Lips與堅持到底不離團的鼓手Robb Reiner,創造三十年的樂團,彷彿是另類神話Anvil堅持八零年代重搖滾的音樂風格,終於,導演兼資深歌迷Sacha Gervasi 以紀錄片的方式,使Anvil走入樂團的下一個階段,Cheers!!

《重金屬叔要成名:Anvil! The Story of Anvil
★★★★☆/★★★★★(四顆半,真摯動人)

延伸閱聽:Anvil - Free as the wind

2013年2月13日 星期三

《志氣》:後來呢?

*瑤瑤,志氣的轉型。

《志氣》有兩個亮點:其一是女主角,亦是殺很大的話題人物:瑤瑤;其二是地影改編為台北女中,實為景美女中為主的拔河隊故事。這是一部以台灣運動為主軸的電影,從片名可知,這是一部關於內心自我成長的電影。對於體保生而進入拔河隊的成員,借用村上龍小說《盾》的概念:拔河練習就是她們保護內心的盾。

要如何處理拔河這項「尷尬」的運動呢?之所以稱為「尷尬」的運動,實為平常人會說我要去打棒球、踢足球,但不太會對其他人說,我要去拔河喔。於是,要怎麼處理拔河這項運動題材呢?《志氣》化用運動心理常見的正面能量,片名由此而生。

*台灣電影才能拍出的台灣電車美感。
故事從春英(瑤瑤飾演從追分車站北上念高中的體保生)說起,故事論及體保生與一般生之間的差異(因為彼此的不瞭解,或者是間接批判台灣社會,普遍以升學主義至上的偏差?)。台灣體育發展的困境:郭教練(莊凱勛飾演)怒嗆教務主任:難道國內成績就不算成績?(一定要出國拿金牌才算成績,出國才叫台灣之光?)或者是,春英怒嗆教練:練拔河有什麼用?以後還不是只能在夜市擺攤?然而,這些影像僅點到為止,拔河隊最終還是出國比賽,而且拿了金牌回台灣,成為"台灣之光"。

*回應"台灣之光"的幽靈召喚
提到台灣之光與出國比賽,《志氣》描述的拔河隊成員,亦面對著國族名稱的困惑,拔河隊成員在吃麵包,吃泡麵的夜裡,唱出流傳已久的〈小小校歌〉:

我有個她  美麗風華 人人都說  景美之花
我有個他  瀟灑多情 人人都說  中國之星
我願陪她  追逐山林 我願陪他  攜手天涯
共看月亮  共數星星

若是陳綺貞的歌迷,觀影時可能早已發現,此〈小小校歌〉曾收錄至《After 17》專輯中。歌詞中的"中國之星",已是年代久遠的證據。

*增胖與歡唱小小校歌。
當拔河隊成員爭奪國內代表權時,郭教練提醒她們,她們不只要代表台北女中,更要努力去代表"中華台北"。最終,拔河隊不僅取得"中華台北"的代表權,更獲得2010年世界盃冠軍,頒獎會場響起的是"中華民國的國旗歌",不也挺能反應"中華民國"在國際世界的現實困境。

另外,更值得玩味的是,不知道是編劇的潛意識流轉,或者是最終提點式的告白;當拔河隊成員努力爭取金牌的拔河過程,綽號「米漿」的墊尾扛霸子,卻說出「為了台灣」的鼓舞獨白,終於召喚了"台灣之光"的榮耀,拔河隊確實做到了。

*國家隊的榮耀?或枷鎖?
《志氣》沒告訴我們的事,或許,我們該問問這些台灣之光們,後來的故事呢?是到夜市擺攤嗎?還是去菜市場賣菜?或者養工處養護道路?我們或許更應該問的是,《志氣》之後呢?我們也許需要的是健全的體育制度。

不可忽略的是《志氣》兩大亮點:一、阿蹦(蹦蹦哥飾演校園合作社的兒子)。笑點內容清晰易懂,戲院內皆能聽見三歲小孩的爽朗笑聲。二、陳教練(高盟傑飾演),個人從《美麗時光》就對他的演出念念不忘,陳教練誇張的肢體演出,以及與郭教練的互動,成為此片另一笑點。有了蹦蹦哥與高盟傑的詼諧加持,使《志氣》成為春節時期,適合闔家觀賞又不失知性的電影。

《志氣》笑點雖多,但有兩處關於族群的玩笑,卻使人不敢恭維,一、又開了原住民玩笑,將原住民族群刻板化,成為愛吃山豬肉的人;二、蹦蹦哥又自嘲自己長得像外勞,拿外籍移工當成是笑點。兩個玩笑,開的都是少數族群的玩笑。然而,一個國家、民族偉大的地方,端看它如何面對少數族群的態度,顯然地,台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志氣、Step Back to Glory》:
★★★☆/★★★★★(原為三顆星,台灣電影加半顆星。)

延伸閱讀:
陳綺貞〈小小校歌〉


2013年2月12日 星期二

《裸色告白》:真實的謊言

*謊言的真實界。


《裸色告白》結合中產階級的家庭結構問題和援交議題,此外,從女性觀點出發,企圖心十分龐大。波蘭導演Malgorzata Szumowska甚至將其中一名的援交女大學生的背景,設為波蘭,將法國境內的外國女子援交的問題呈顯出來。

企圖心過於龐大,影像過於詩意化,恐令諸多大眾無法接受,然而,最為人稱道的,恐怕是片中諸多的女性觀點,挑釁了男性為主的主流觀點。比方說片尾:蘿拉(Anais Demoustier飾演)接受女主角AnneJuliette Binoche飾演)的訪問時說道,對她而言,援交最困難的就是說謊、不停地說謊,接著才與Anne坦承她的本名為:夏拉特Charlotte

為什麼扯謊呢?援交究竟是應援的主導還是付錢者最大呢?影像中,夏拉特援交扯謊的對象,不正是一位位幸福美滿的中產階級父權家長制的主人嗎?比較起金基德的《援交天使》而言,《裸色告白》揭露的問題,顯得並不出色。令諸多大眾頻頻搖頭的詩意化(零散鏡頭、蒙太奇),反倒是出色的地方。

比方說,援交場面各自出現的援交男配角們,一一在最後家庭餐桌的場景出現,在Anne精心為老公的老闆們製作的宴席上,置換成中產階級的家庭男成員。這是否再向布紐爾《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致敬呢?不管如何,總令我想到《親愛的奶奶》片尾,一家團圓飯的場景。(不也正如《裸色告白》的一家子吃早飯,回歸真實的謊言?)或是《43週又2天》女主角Otilia歐蒂莉亞(Anamaria Marinca飾演)一邊忙著擔心Gabita嘉碧塔(Laura Vasiliu飾演)墮胎順利與否,一邊還得參加男朋友母親的生日,假裝很有興趣地聆聽男朋友父親的醫界朋友閒扯淡。

另外,《裸色告白》還值得一提的情節,就是茱麗葉畢諾許一天之內,數度打開家中的冰箱之後,冰箱卻彷彿與她作對似地,怎麼就是差一點而關不上,幽默的細節,使人發噱。

從援交細節的採訪、家庭細節的呈現,男女情慾的流轉,回歸到平凡的中產階級早餐。我們該問的是,這個世界究竟是真實的謊言界,還是謊言的真實界?

《裸色告白、Elles
★★★☆/★★★★★(三顆半,靈感缺乏時服用。)

2013年2月7日 星期四

《歡迎來到德國》:旁敲側擊


透過小孩子的眼光,討論德國人或土耳其人的認同問題,輕巧地帶出「我是哪裡人?」的問題。

*祖父與外孫女嘉娜(敘事者)。

土耳其移工至德國工作四十五年後,其後裔面臨到的問題便是,我們到底是哪一國人呢?編劇Yasemin SamdereliNesrin Samdereli兩姊妹,以具體的移民生活經驗映照土耳其與德國的生活作為對比,凸顯出兩者的差異,敘事者則以移民第三代的外孫女嘉娜(Aylin Tezel飾演)為主軸,孫子錢克則扮演第三代認同困惑的童稚時光。

第二代故鄉生活(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亞)到離鄉(德國),第三代故鄉生活(德國)到原鄉召喚(土耳其),描繪兩代土耳其人對於德國的看法,全片以輕鬆、詼諧的角度帶出移民者的靈光片刻。

*第二代移民者的兄弟情。

嘗試述說一代移民者的故事,在離鄉與返鄉之間,找到何謂「家」的意義?家人在哪裡?家就在哪裡。每個人的情感歸屬不同,選擇就不同。以個人乃至家庭的角度切入,是使得此片獲得迴響的原因,清新的步調符合現下個人對於「家」期待。同樣是移民議題,相較起來,《分居風暴》則是深刻地捕捉家庭帶給人們的情感力道,不得不承認,《分居風暴》顯然略勝一籌。

《歡迎來到德國、Almanya - Welcome to Germany
★★★★/★★★★★(族群認同必看。)

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塞瑟島之旅》:在想什麼?

*塞瑟島之旅封面

你知道嗎?史派洛,他們有15年沒來這裡了,住在山谷裡的生活已經好過多了,他們要來賣掉遺留下來的東西,如果天空可以賣的話,他們也想把它一塊兒賣掉。

我的親愛的,40顆紅蘋果,包在一條絲巾裡……

安哲羅普洛斯,一個時常令你昏睡的導演,還記得在金馬影展觀賞《流浪藝人》時,你在將近滿場的戲院,被那八十幾個鏡頭搞得昏頭而沉睡的窘境嗎?如今你懂了一些鏡頭,了解開場時的鏡頭,他的風格,你知道了。

知道了他,還不夠,還有希臘史。你想到陳義芝的詩集名稱《邊界》。想去塞瑟島。想成為一個有國家的人民?想吃一顆紅色的蘋果。想去希臘與波蘭。想和大家一起玩捉迷藏。想三百六十度觀賞世界。想住一間旅店。想隨音樂起舞。

《塞瑟島之旅、Voyage to Cythera
★★★★/★★★★★(四顆星,大銀幕必看)

2013年2月3日 星期日

《援交天使》:金基德

*高中階段的佑真與潔婉,合拍大頭貼。
單親的佑真(곽지민飾演)與死前也不願聯絡的潔婉,形成另一種奇怪的二人組合。面對援交生活拼命努力微笑的潔婉,曾被佑真嫌棄身體的骯髒,直到死前,潔婉仍忘不了的,竟是曾用貨幣金錢買她身體的音樂人。

為了躲避警察,潔婉一躍而下,為了讓潔婉見她鍾愛的音樂人最後一面,佑真錢去尋找那名音樂人,為此,她獻上了她的身體,用性愛換取音樂人前去見潔婉最後一面;後段故事由此展開,佑真本要燒去潔婉所有用身體賺來的錢,萌生一念,她要把潔婉用身體努力賺來的錢,全都還回去,成為救贖世人的天使。金基德在此運用宗教的婆須蜜多神話,失去神聖身體的佑真,要以性愛救贖世人,據說,與婆羅須多發生性愛關係的人,都會因此皈依宗教。
*嘗試成為婆須蜜多的佑真。
不是因為開心而笑的佑真,實際亦非婆須蜜多,其父親察覺佑真意圖作婆須蜜多後,慾望與親情之間,他開始跟蹤佑真,企圖挽回女兒重返人間時,最終還是殺了佑真意圖救贖的男人。

殺了人後的父親,提議與佑真回早逝母親的墓參拜。金基德用路上的石頭與汽車,作為一組譬喻。清石子的責任,從父親轉向到女兒身上,父親累了需要休息。接著是水上行車時,關於佑真的夢:父親親手埋葬佑真,並替她接上CD的耳機,埋葬過往的她,述說的:不正是佑真無法成為婆須蜜多,而是企圖贖愧對潔婉的罪,而透過父親給予的愛,回到人間?

*提早失去青春的佑真
片尾,父親教佑真開車,鏡頭俯視溪畔,佑真駕駛的汽車,沿著父親用黃色的油漆塗上的石頭標示,練習S型與倒車入庫。此時刑警已經來到,將父親帶離,佑真用彆扭的技術,想要追上父親,她的車,卻陷在泥濘不堪的路上,輪胎不停地打滑。讓我想到最近剛在台灣上映的《靈慾告白、Beyond the Hills》,最後一幕的警車,不也是被其他車輛超車,擋風玻璃濺上雪後將融的泥水,所謂的現實生活不是泥水重重嗎?再來是《聖殤、Pieta》最後一幕的公路拖行,原來早在《援交天使》已有用相似的俯視手法攝製。

《援交天使、Samaritan Girl》
★★★★/★★★★★(四顆星,金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