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搖滾不死:傑森貝克傳奇、Jason Becker Not Dead Yet》

*Jason Becker


首先,必須表示我對於電影的中文譯名有著不同的意見,中文譯名可表現此片為音樂類型的電影與Jason Becker傳奇的故事,然而,此紀錄片的重心,筆墨很多擺放於的雙親、朋友,以及曾經陪在他身旁的許多人,這些是至今還真的沒死的原因,而不是因為「搖滾」,更不是「傳奇」就能一語表露的。

就只是:傑森貝克,他還沒掛點。直接了當卻另有涵義,別有一番滋味,令人想問:傑森貝克,他是誰?為什麼他會死?為什麼還沒死?比起原先的片名:《Perpetual Burn: The Story of Jason Becker》,更具有故事性可言,於是,中文譯名可惜了。但可以想見的是:片商於推廣此片的熱誠,於是將音樂類型的電影直接點題,並請了一些台灣的搖滾樂團掛名推薦,哦哦。

2012金馬影展,第一部片就是看傑森貝克的紀錄片,深具紀念意義。

*Jason Becker用眼球拼字

傳奇不是一蹴可幾的,誠如傑森貝克在片中說道:「我不認為我是特別的,我是幸運的。」在他十九歲時,他受David Lee Roth邀請錄製《A Little Ain't Enough》專輯,取代Steve Vai(後來加入白蛇(Whitesnake)),正當錄製專輯,邁向音樂事業的高峰時,他檢測出ALS,(俗稱漸凍人症狀),醫師認為他最多活不過二十五歲。

2012年,即將邁入2013年的今天,傑森貝克,他還活著,甚至,他還在創作音樂(僅用尚能活動的眼球與人溝通,得先感謝他偉大的雙親:Pat BeckerGary,永不放棄希望,一直陪伴他。)

*Marty Friedman 與Jason Becker

紀錄片導演傑西維爾(Jesee Vile)亦是他的樂迷,另外,曾與傑森貝克合組Cacophony的馬汀費德曼(Marty friedman),日前方參加閃靈台灣大會戰的特別嘉賓,片商亦邀請他錄製一段影片推薦此片(關於他老友的電影),影片中他說,直稱看完此片,會讓人有股力量,想在生命中,努力留下些不朽的痕跡

確實如此。

對於能在台灣的大銀幕上,看到此紀錄片的上映,真的只有揪感心可形容,目前台北的光點華山都還有放映喔,趁機好好去大銀幕觀賞吧。(光點華山電影廳,座位可是一級棒的享受呢。)

延伸閱讀:
一、Marty Friedman推薦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神隱任務、Jack Reacher》:死的暴力與活的理想


《神隱任務、Jack Reacher》有三個場面值得觀看:一、開場時,鏡頭下的瞄準目標因而製造出的懸疑感,貫穿前半部。二、進行至中段時的飛車追逐戰。三、片中高潮的場景:砂石場的小屋攻堅。

《神隱任務、Jack Reacher》是小說《完美嫌犯》改編而成,以傑克李奇Jack Reacher(湯姆克魯斯飾演)為主角的第九本系列小說,他像是俠盜羅賓漢的化身,更像是一名法外之徒。

*小屋裡的兩人:海倫與傑克李奇。
他協助自認是和平主義者的律師海倫(Rosamund Pike飾演女主角)對抗國家機器下的執法者,然而,她骨子裡正如傑克李奇所言:是個理想主義者。她為了一名罪證確鑿(用六顆子彈槍殺「五名」無辜的路人)的罪犯辯護,期盼嫌犯能免於死刑,產生一連串的情節,最終卻意外碰觸近來台灣十分熱烈討論的議題:死刑與廢死刑之間的爭議。

就內容而言,非常適合當下時刻的台灣觀眾,除此之外,惡勢力主嫌齊克(Werner Herzog飾演)的背景與謀殺對象的動機:有關於都更、浪費公帑,整部電影不正是台北市政府與美河市建案的寓言嗎?

幕後主嫌齊克俄文全名的雙重涵意:囚犯與人,暗示著人被物化、驅使時,辦公大樓裡面的人們究竟誰是自由的呢?恐怕只有自稱「不想被打擾、只問對錯的傑克李奇」,才是自由的。另外,幕後主嫌就是都更企業的執行者嗎?抑或者是代理者?而傑克李奇處決的齊克,是個人意志下的對錯執行者。放眼死刑與廢死刑之間,國家機器究竟能否代替民意執行死刑呢?

還是看似平靜的海面之下,實有暗潮洶湧的殺戮之心,死究竟是滿足誰的正義或者是誰的殺戮之心呢?被陷害的嫌疑犯,從軍的原因,不正是因為想合法化殺人嗎?對照之下,有些人則是寧死,也不願活生生咬斷自己的手指而偷生。


*個人作為道德的執行者,不假律法。

在生與死之間,慾望與無慾之間,正義天秤的兩端之間,電影用人物的衝突,情節的進行,告訴我們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以及作為死的執法者,必須要親手執行,而非假國家機器的暴力之虛,行個人道德的懦弱之實。

可惜的是,結尾反派角色的能量,完全被傑克李奇的鋒頭蓋過,此瑕疵,或許正是此系列小說能一直寫下去的原因。

阿景點評:●●●●/●●●●●(四顆星,必看。)

延伸閱讀: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太極1:從零開始、TAICHI Zero》



武俠功夫片+電玩遊戲RPG,《太極1從零開始》就是這麼一部片。

《太極1從零開始》不從武俠中的武俠著手,而從當代觀眾內心的武俠電玩世界著手,現下的年輕人多半以電玩世界中的武俠RPG認識武俠與功夫。從陳家溝的地點座標加定位說明,正與RPG攻略地圖相同。而楊露禪(袁曉波飾演)執意闖入陳家溝的路線規劃,不也與遊戲闖關順序雷同嗎?不免也令人想到《超急快遞、Premium Rush》中,威力(Joseph Gordon-Levitt飾),騎乘無剎車的單車時,躲閃車陣的路線規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可惜的是,過多的後設不免有種把觀眾當成什麼的感受。尤其是最終的劇終,其實劇未終,這種娛樂簡直俗到不能再俗了。還有就是:楊露禪三不五時說的口頭禪:什麼情況(What the hell),真令觀眾不禁發問:這小子一直說「什麼情況?」這到底是什麼情況?難道只是讓觀眾疏離電影嗎?


*看上相的女演員打武俠,另類過癮。

此片另一賣點,恐怕是陳玉娘(楊穎(Angela baby)飾演)了,中國武俠的家傳一向傳子不傳女,瞧陳玉娘會陳家拳,就知道電影葫蘆哩,賣得是什麼藥:瞧男孩子打武俠不過癮,瞧上相的女角打武俠才過癮!陳玉娘初次使出陳家拳,伴隨的是電玩的特效,說明拳腳功夫的奧妙,彌補一般的武俠電影中,難以用拳腳功夫表現的狀態,令人耳目一新;這一下使得八爺(袁和平)常說的:「電影是遺憾的藝術。」也不這麼遺憾了。

電影中,陳玉娘除了用陳家拳把楊露禪打得灰頭土臉,還有陳玉娘出場時的俯身相問,殊不知這一撞,這一打,撞打成親家。

陳玉娘一開始著洋服在方子敬(彭于晏飾演)旁,作為未婚妻一角,但在方子敬砸爛留聲機一場景之中,便知方子敬是十足的扁平角色,他不稀罕與陳玉娘的婚約關係,內心梗著陳家溝的世襲害人不淺,只因為:「陳家拳不外傳!」他找來洋妞+築鐵路的西洋機器:特洛伊助陣。

從大反派方子敬由台灣演員:彭于晏飾演。我們可知《太極1:從零開始、TAICHI Zero》的預設讀者,絕對不是台灣觀眾。台灣=西化勢力影響(洋人的玩意)的意識形態過程,可依勢植入中國觀眾的心中。

*扁平的方子敬與著洋服楊穎(Angela baby)
陳家拳的掌門人:陳長興(梁家輝飾演),在片中偽裝為長工階級角色,不免使人聯想到今日中共的政權之所以掌權,隱藏工人階級身分,直至最後方現身,用蔬果、茶煙退敵未果,只得使陳家拳,對抗方子敬帶領的朝廷軍隊。楊露禪雖為陳玉娘擋子彈,眼睛卻盯著陳長興使陳家拳,恐為續集埋下伏筆。

武俠世界中的古典中國想像(《太極》三部曲顯然企圖將古典的武俠中國賦予年輕的形象、意義),如何面對西方現代性的產物代表:鐵路興興建的機器:特洛伊。我們可看武俠中國如何對抗西方現代性,究竟是如朱西甯的〈鐵漿〉呢?還是已有新詮釋?與洋化的兩人:方子敬(入獄)、超扁平的洋女(身隨特洛伊一號爆炸。)這樣的電影帶給觀眾,尤其是中國的觀眾,什麼樣的意識形態轉向呢?

*台北好好拆與2012士林強拆王家
對於台灣觀眾而言,特洛伊一號的怪手意象,與台北好好拆的現實情境,又不免是一則現代電影寓言了。

阿景點評:●●●/●●●●●(三顆星,有何不可。)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哈比人:意外旅程、The Hobbit:an unexpected journey》


*哈比人佛金斯,出發。

對於魔戒奇幻小說的台灣讀者而言,從《魔戒前傳》讀起的人可能不多吧,而我正好是那其中之一。因此,哈比人對我而言,意味著長長的洞穴黑暗與隱身術。

對於已將魔戒三部曲影像化的紐西蘭導演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而言,我並不抱太大期待,對個人而言,進電影院觀賞只是為了尋找魔戒三部曲時的諸多感動,尤其是魔戒前傳的影像化居然是三部曲時,將一書分為三部曲,你知道的,免不了「拖」字訣。

*佛金斯家的「拖」字訣


「拖」字訣的影像化,具體呈現在比爾博‧佛金斯(Martin Freeman飾演)與十三矮人與甘道夫(Ian Mckellen飾演)的初見面,這個聚會,也是佛金斯從安逸轉折成危險的狀態。冒險的動機,實難用追求冒險、崇高的動機敘述,同樣地,凱蘭崔爾女王(Cate Blanchett飾演)也問甘道夫:為什麼是哈比人?甘道夫說,「或許是因為當我有所畏懼時,他給了我勇氣。

總有些時刻,原因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沒有必要性的強作解。但是,在《哈比人:意外旅程》的結尾,佛金斯找到了出走的必要性解答,他自道:「我不是英雄,也不是戰士,甚至不是個飛賊。」或許那時的他,因為流著不確定性的圖克族的血統而冒險。然而此時,他知道:有家的人(佛金斯)該為無家的人(矮人王:索林,與矮人們)奮鬥,佛金斯從遠征隊的旅途中,得到了旅行的意義。在此,最終的火戰與自由形成一組譬喻形式。

對奇幻故事沒有特別偏好的觀眾而言,此片也有幾個值得觀賞的場景:一、精靈之城的富麗與夏爾的童話世界。二、Goblin King洞窟的逃脫過程與意外的岩石巨人對打。三、久違的咕魯與半獸人捉逐戰。

*甘道夫的自由火戰

整個故事情節如下:佛金斯的回憶,現實與佛羅多相處(插敘矮人王國的滅亡過程)、佛金斯離開夏爾、褐袍巫師、半獸人逃亡(於洞穴之中得到武器)、精靈之城、岩石巨人、Goblin King洞窟、咕魯與佛金斯、最終火戰與巨鷹、歸鳥回孤山。

阿景點評:●●●●/●●●●●(四顆星,大銀幕必看。)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少年Pi的奇幻旅程、Life of Pi》ㄅ


假冒險類型、真人性敘事

這是一部假少年冒險之名,行人性敘事之實的故事。在故事與神之間,端看你如何相信?李安導演接受訪問時曾表示,這是一部關於冒險、生存、希望、驚奇、靈性與信念的電影。換言之,李安處理的是形而下(現實人生苦難)、形而上(信念)的問題,這兩者本身並不是互斥的。

*被拋擲於大海世界的Pi與理查帕克

電影具體以Pi被拋擲在大海上,存在主義有種說法是,人是莫名地被拋擲在這個世界之中,同樣地,電影場景有一幕是媽媽紀把Pi拋擲於游泳池,幼時的鍛鍊過程,使得Pi能在大海上生存的原因。游泳池也是Pi之所以為後來命名Pi的原因,幼時的Pi為了扭轉他人對自我命名(醜陋化)的過程,進行反轉、奪回自我命名的詮釋權。從Piπ ,這些符號成為一系列的隱喻結構:Piπ、游泳池、大海、飛魚、鬼頭魚、座頭鯨。

另外,從結尾中的第二個故事中的角色:廚子(pi爸?)、水手(pi哥?)、Pi媽媽、Pi,可以觀察到人性之中弒父性格,透過弒父的過程,Pi在大海的生存戰中,從男孩變為男人。

老虎與三個世界(動物園、海洋、陸地叢林)

回到老虎的隱喻結構,串連三個世界:除了大海(海洋世界)之外、還有動物園(文明世界的現實):斑馬(斷腿)、猩猩(乘香蕉船)、鬢狗;叢林(陸地生活的現實):羔羊(代罪)、狐獴。動物園→海上→叢林的過程,電影對白說得很清楚:「理查帕克的陪伴,會讓我心情平靜,我突然意識到,理查帕克和我一樣,缺乏現實體驗、我們都在動物園,由同一個主人養大。現在都成了孤兒,一同面對那至尊的神。沒有理查帕克,我早就活不了了,對牠的恐懼令我警醒;滿足牠的需求,給我生活目標。」老虎是恐懼、死亡驅力、獸性、野心。(Pi爸是無神論+科學理性後的綜合體,卻遭自然神的襲擊。)

信奉泛神信仰的Pi,用一層樓有很多房間來譬喻信仰的多元性。一個有信仰的人加上幼時透過媽媽紀的泳技訓練,使得Pi由動物園轉被拋擲進大海後,最後能上岸的原因。從此岸(印度)到彼岸(墨西哥),則不禁令人想到尼采《善惡的彼端》。

電影最終的構圖是,老虎居左下、Pi居右下、中上方則為叢林。老虎頭也不回地重回叢林(回到弱肉強食的殘酷世界),可對照船難後,第一次的上岸:食人島(女體形狀)上的叢林(Pi於樹枝上搭床沉睡,逃避或者間接說明被母親保護,而不被食人的酸液腐蝕),第二次的上岸,Pi則回到人吃人的現實世界。

此外,蓮花→樹林→牙齒的譬喻結構,與佛教之中的舍利子產生關聯,一位母親捨身救子的大恩精神,蓮花是高潔的愛,在人吃人的世界中,不合理的存在。因此,之前Pi曾問阿南蒂,為什麼蓮花會藏在樹林裡呢?Pi經歷船難之後,終於知道了何謂蓮花藏在森林裡。可惜的是,Pi已經無法與阿南蒂、Pi媽、Pi爸沒有好好地道別。

從宗教信仰出發,Pi是相信Pi媽說的:小黑天的嘴裡有整個宇宙,而整個大海反射出著天芎,正是地球與宇宙之間的關係,π是圓周長與直徑長的比例,這個無理數,隱喻著Piπ、拋擲的世界,最終是一種無窮的無理數。而Pi只是追求無理數過程的一個過客,正因如此,才會回到電影的開頭,小說家與Pi的對白:故事與神之間,端看你相信什麼?

李安告訴我們的是: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Pi,我們一生之中,至少得經歷一次少年Pi的奇幻旅程。
阿景點評:●●●/●●●●●(五顆星,經典。)

〈失禮〉──紀念詩人陳千武


1.
是不是曾經想過我們底幸福是怎樣形成的?
泥土是怎樣長成象徵?水滴是如何
形成絕望的大水?再多的すみません與對不起
喚不回語言後頭的尊嚴與卑微

想用母語對你說一聲:失禮
這兩字說得太遲。如今你已成為
你筆下的野鹿,奔馳玉山底下
峰色各異的山稜線,我像一個獵人
依循野鹿踏下的足印,反覆嗅聞:
精神要在家──你常說的詩觀

2.
這是非常冒昧的話
其實,我們的幸福感像星球與
星球間的距離,遙遠卻擁有
舉目可見的熟悉感

這是非常冒昧的話
其實,你和我最終不能成為
同一義,包括在語言習慣
或者思維的意象使用上

但不變的是:感知雲彩的流動
我說,太初無神而有詩

3.
我不得不,又拼命地打鼓……
敲響與時人或同、或不同的節奏
有歌自綠色的方向傳來聲援

那曾是高砂的名,青春的夢啊
自遠而近的現實意識:

鼓聲與槍聲交互作響
我時常坐想南十字星的光芒
與稜光的夜,親愛的人們
凡去過的地方皆故鄉啊

4.
我底死,我忘記帶回來
──如今,你牽著它一起走了

海鳥從南方捎來第一封你寫的信
有人撕開膠封,白色的紙張無聲地
攤開,攤開你別離後的消息

黑色的字跡,述說彼處的光景
與故鄉的山林一樣美麗,想必你
已重新戴上斗笠與黑框眼鏡
微笑迎接新世界、新的天空線

5.
我們只知道自己需要一丁點光線而已
無論天候多麼不平,我們只知道
有光,就不失去憤怒的力量

像武嶺的箭竹,埔里醒靈寺的存在
捍衛趨光應有的方向與歷史感

像是最後的一首詩誕生之前
我們始終不是詩人,而是寫字的人


*組詩首句分別摘自陳千武的詩作〈花〉、〈恕我冒昧〉、〈鼓手之歌〉、〈信鴿〉、〈今天又是陰偶雨〉等五首詩作;另詩句中的すみません與對不起、野鹿等辭,則引自陳千武的詩作〈すみません&對不起〉、〈野鹿〉詩題。

第十四屆玉山文學獎新詩組,得獎感言:

〈失禮〉是致敬前輩詩人陳千武的作品。為此,我再次閱讀陳千武的詩全集,探求那些「跨越語言的一代」,或者「被語言跨越的一代」的文學家,以及我個人如何看待歷史與詩的關係,遂有詩。也感謝評審對此詩的寬容。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丹頓事件、Danton》

*丹頓返回巴黎時的盛況。

為了補充《丹頓事件》(1983)的背景資料,我閱讀了《法國大革命》(諾曼‧韓普森Noman Hampson,王國璋譯。)另外查詢圖書館資料時,發現巴金曾翻譯托爾斯泰的劇作《丹東之死》(開明版),放在圖書館地下一樓的特藏室,由園藝系老師:凌德麟捐贈的。

淺讀資料後,方知聞天祥說:「認識華依達,就有如親炙半部波蘭電影史!」這句話,是真的。《丹頓事件》呼應於波蘭歷史當下的工運,召喚法國大革命中深具悲劇英雄的丹頓(偶像、街頭煽動家、或者是人民英雄?),華伊達顯然地將其放置於與波蘭史的國家獨立密切相關的俄國十月革命之間。在生命與英雄之間,丹頓選擇了後者,他說:「把我的頭拿給人民看,它值得這樣做。」這是丹頓被送上斷頭台時,送給人們的一句話。

電影開場從羅伯斯比爾的女僕教導其兒子背誦人權宣言的內容,爾後再從丹頓返回巴黎後說起,結束於丹頓送上斷頭台、羅伯斯比披上白布、女僕正式帶兒子前去羅伯斯比爾的面前,背誦人權宣言。

法國大革命的偉大之處,在於人民,而非政治人物。華依達安排《丹頓事件》的高潮點在於法庭上的兩場演說,然而是丹頓的性格導致悲劇英雄的場面,是丹頓促成此場面,他是他人生的導演。誠如托爾斯泰《丹東之死》的附錄所言:

「歷史的事實常是如此,民眾把專政權交給別人要他們來壓制民眾的仇敵,但結果他們後來總是用這權力來壓制民眾自身。所以民眾看著埃伯爾派被害之後又來看丹頓派的死刑了。」(《丹東之死》〈附錄〉,巴金譯)

《丹頓事件》處理了革命問題,給予我們何謂電影與歷史之間的問題,留給我們的,不是解答,而是更多的問號。李歐‧卡霍在金馬影展座談時提到,他的電影本身就是個大問號,他只是問號下方的一點。

華依達帶領我們重回歷史現場,重回混亂的歷史迷霧中,不是指引我們出口,而是要我們身陷其中,從教科書上頭的歷史名詞:法國大革命之中解放而出,進一步對於現實歷史產生出歷史意識。
阿景點評:●●●/●●●●●(三顆星,有何不可。)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舞力全開4、Step up revolution》


《舞力全開4Step up revolution》不只是一部舞蹈娛樂片。

*舞蹈場面令人嘆為觀止。
以往對於此類型的電影,我並不特別欣賞,原因在於:舞蹈片作為電影娛樂產業的模式並不吸引,然而,劇本設定是我改觀的關鍵所在:舞蹈不是作為競賽的手段。若按照一般劇本的高潮將是:The Mob團隊贏得一千萬的youtube點閱率,男女主角過得幸福美滿的日子,並且女主角獲得舞團正式成員的身分。

劇本最關鍵的設定是:女主角艾蜜莉的父親,要將邁阿密靠近河畔,他所謂的"貧民窟"改建成全新社區,而男主角西恩(非法古巴移民後代)與The Mob成員皆是邁阿密孕育而生的文化內涵,改建全新社區等於剷除在地文化。為了解決這個衝突點,舞蹈成為抗議藝術的一環,它不再只以身體謀生,也是身體政治的一環。
*結尾的舞步使人圓滿,襯托出邁阿密的多種風情。

舞蹈場景:邁阿密海灘、美術館、餐館、市政府、毒氣場景(轉折點)、貨櫃(大圓滿)。

劇情元素:舞蹈+快閃+網路傳播YOUTUBE、男主角社會議題(捍衛社區)、女主角舞蹈追夢(失敗卻仍有父親的企業)。

當娛樂片加入社會議題的元素之後,能給予觀眾什麼樣的刺激與反思呢?與純battle的元素、與追夢、圓夢之外,可想而知的,《舞力全開4Step up revolution說服了更多人,商業與嚴肅議題的兩者之間,並不是這麼二分。


阿景點評:●●●/●●●●●(三顆星,有何不可。)

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無臉的人〉


車廂內,我們學會用指尖
撫平世界的稜角,在透明螢幕前
學會以按讚替代言說與論辯
學會用他人的目光,凝視自我

(要小心,別過於激進,
謙遜那不用銷說。)

睡夢之間,鼾聲時不時
像泡泡口香糖般地增大後破碎

(原來,所謂的「長大」
就像吹泡泡口香糖一樣。)

煙囪在不遠處生煙
烏雲尚未散盡前,沒有人
願意出門,沒有人願意承認
作為一個無臉的人

                          原載2012.12.05人間福報副刊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亞果出任務、Argo》




此片高潮不脫最後的十五分鐘:機場闖關過程。洛杉磯製片現場的假電影公司、CIA的弄假成真下令拒絕又再次成真、位於徳黑蘭機場的男主角隨自身意志的拯救行動。

幽默則是《亞果出任務、Argo》的另一個賣點,是成為懸念的拯救行動外的美式幽默感,這是由演員約翰古德曼(John Goodman)、亞倫阿金(Alan Arkin)飾演的製片人員擔任的。

英雄最終卻成為隱形英雄顯然成為某種程度上的顯學嗎?隱藏的美式英雄模式仍隨處可見,這是兼顧商業賣座與與中東議題為聚焦的電影,開頭的歷史敘事強調其真實性,想補足一般觀眾的歷史概念,卻容易導致觀眾在觀賞時的「雞肋」,歷史敘事後的救援行動則補足許多觀眾的胃口吧。

以真實改編而言,我在意的是「伊朗」(於土耳其拍攝)成為視覺影像的塑造形象是什麼呢?而真實的伊朗形象是加拿大大使官中的女僕人的合作態度後逃亡嗎?軍方愚昧又殘酷追殺無辜的外交人員與美國人嗎?此片帶給觀眾的「伊朗」形象,是否能帶給能觀賞此片的觀眾走出戲院後,除了滿足與全員無傷的外交人員與美國勝利之外,還能有什麼省思與心得呢?

如果此片放棄了嚴肅議題,那麼以「家庭」、「人命」溫馨達陣的電影訴求,那麼也許能解釋的是:佔據優勢的人們總有著比較高貴的性命吧。
阿景點評:●●●/●●●●●(三顆星,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