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秋香》——本著希望與信心

該怎麼下筆介紹吳乙峰的《秋香》呢?我很想改編台灣民選總統的名言,並且很不負責任地說:如果這不是最佳紀錄片,什麼才是最佳紀錄片。不要猶豫了,11月22日上映時,趕緊去看。

或者,我扮演願意KUSO的角色,對眾人宣布:《秋香》已經獲得今年度的金檳榔獎最佳紀錄片大獎,評審團當然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我自己。

通常,寫影評的目的有三種:一、讓作者自身或者閱讀影評的讀者更了解電影內涵(嘗試自圓其說。)二、讓尚未看過的讀者,興起購買票券進場的欲望。(俗稱:業配文或電影版工讀生。)三、以上皆非。

聽說用以上的分類方式,易於讀者閱讀,但不知道會不會因為浪費讀者的時間而被毆。但說真的,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要怎麼介紹《秋香》。如果你知道什麼是有雷嗎?我不希望這篇文章有雷,只希望還有一點梗。

2013年,如果你已經知道月霞是誰、已經看見台灣、甚至哼唱搖滾樂上月球,或者已從事縱走或拔河等運動。那麼,你可以像我一樣計畫,準備好好休息,品嘗秋天的氣味,走進電影院,進入《秋香》的世界,迎接冬日的來臨。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了,你將會___。(以上空格自行填空。如果是我,我會填上:完成一個看《秋香》電影的動作。)

哎呀,好像把《秋香》講得是搞笑片似地,當然不是。

《秋香》嚴肅地談論何謂信念的力量。何謂生命的力量。何謂自然而然的力量。使你感受一種不得了的震撼,它不是輕鬆的電影,它看似簡單,卻又不簡單。《秋香》會自然而然地走進你的生命,讓你好好地問著自己,或是,激起你一定還能多做些什麼的欲望。它讓你面對自己的生命,彷彿多了點勇氣與自信。

其次,《秋香》最偉大的地方,就是它引領觀眾進入諸多神思的片刻:人與人之間的恩、怨、恨、放下、實踐。你以為: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嗎?《秋香》對你說:生而為人,我很自然。然而,這種自然之力,落實於現世的實踐,成為助人之力。

我願意吊書袋地引用俄國導演塔可夫斯基在他最後的電影《犧牲》,為自己下的註解:本著希望與信心。這句話,也可以是吳乙峰《秋香》的最佳註解,並且可以確定的是:《秋香》絕對比塔可夫斯基的《犧牲》更容易理解。那麼,11月22日,讓我們走進電影院欣賞《秋香》,又何樂而不為呢?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看見台灣》:魔鬼的細節


《看見台灣》從鳥瞰的角度,帶領觀眾看見不若往常的台灣細節,尤其,它是以台灣人為主的預設對象,述說著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如何忽視魔鬼的細節,又是如何粗枝大葉地成為共犯,或者共謀的一員。例如:喜歡吃高山蔬菜的後果、養殖漁業的濫抽地下水、不肖業者偷排放廢水、在在皆是處在重視利益、效率的衡量之下,一而再、再而三地超抽土地的奶水。

由吳念真的口音道出台灣人面對災害時,往往怪罪他人,而非檢討自我。《看見台灣》一再出現這種類似說教的口吻,可惜的是,旁白過於說教,減弱吳念真作為旁白的價值,進而無法將電影的影響力,發揮到最大值。因為,它只教導觀眾要珍惜台灣,疼惜土地,卻沒有告訴觀眾在這些眾所皆知的價值中,人們該怎麼捍衛這塊土地,讓土地美麗而非哀愁。

於是,觀眾看見電影的後半部出現:後龍的洪箱阿姨(反後龍園區),宜蘭的賴青松(有機穀東),似乎暗指觀眾有機農業不失為一條好路。這是《看見台灣》最大的侷限,引領觀眾看見台灣景色的細節,卻沒有解決在魔鬼的細節之外,該如何讓魔鬼現身,進而超度惡靈。我認為紀錄片最大的價值,在於凸顯生命之美,進而捍衛生命之美。

《看見台灣》並沒有挑戰觀眾,它挑戰觀眾的部分,淪於說教,非常可惜。空拍是它最大的價值,也是它最大的敗筆。因為它沒有降落人間,僅僅捎來天空的泛音。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搬家日〉

我們靜靜地回到這裡
新啟的橋,綠門外的野草
陽光從天花板的缺口灑下一些
卑微而乾燥的土壤
有藤蔓纏屋,有夢初啟

風車轉,燈船移
我們往深林去,安穩
此猶不定的神情

如山中的犬像,端坐噤聲
樣態一如往常地看海
不急於詮釋、不運用修辭
不釀造沉眠的海風

足印被潮水刷平,沙跡
它洩漏未完的語言

太初以降,沒有人在意
成群的星星,其實像我們
一樣親吻彼此的光

沒有人在意具體與抽象
之間,誰才是赤紅的蛇信
偷酒杯的女孩與青年的理想
黑夜深談的風雨溪水,夢的來源
誰更新了誰的記憶與歷史

有人仍等待遲到的公車
(你知道的,就像往事一般
難以重述……)

「世界把我們落下……」我們落下
鄰人的忠告,沒有撐傘
在午後的雨天向前,再一次
我們靜靜地回到這裡

當所有人都已遠去
我們只剩下我

墓地旁的電台發送著人們的歡樂
與哀愁,你不瞭解那些。一個人
偏著頭苦思挑選合乎韻腳的字句

            
原刊於《幼獅文藝》雜誌 2013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