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搞悲情,我是不會苟同的

讀完龍部長說過的台語電視台還算數嗎(呂東熹),有些感想與意見。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528/34258927


文章中提到:


近4年來,除華語在電視台使用比率逐年上升,相對的,其他的母語都下降,甚至原、客電視台預算也逐年下降,當然,河洛話更自生自滅。
__

我不能瞭解河洛話的"自生自滅"是什麼意思?指電視台嗎?我想是的。但想必一般人也都知道,語言要存活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民間力量。我看了一下NCC的調查,除了無線電視之外,也調查了無線廣播的語言狀態:


2009年無線廣播比例如下:所謂的"國語"40%、閩南語50%、客語4%、原住民族語2%;
2010年無線廣播比例如下:所謂的"國語"43%、閩南語47%、客語4%、原住民族語1%。

很微妙吧。所謂的"自生自滅"的福佬話,在無線廣播的比例居然高於所謂的"國語",這是哪門子的自生自滅?我並非不同意成立福佬話電視台,只是不要因為要成立或達成目標,而又選擇式的"搞悲
情"。

我真心地希望有心人能注意到這一點,愛之不要害之。搞悲情,我是不會苟同的。何況最悲情的,從來就不是福佬話。

我提幾點具體的建議好了:愛它的話,就應該以同情、理解式的態度,別要稱它為"台語",甚至是"台灣話"。二、當提倡福佬話或河洛語或閩南語電視台的成立時,或是復興時,別忘了其他族群的語言,更處於存亡階段,分別成立電視台無助於多元文化的發展。

或許更大膽地說,將客家台、原民台轉型為多元語言台,將客家話、原住民話、福佬話、甚至是新移民的語言,合併成為數台,讓族群觀賞此類型電視台時,不會有各族群各看各的問題,同一台甚至是同一節目可以互相欣賞好幾種不同族群的語言彼此交錯,這不正是多元發展的理想語言狀態嗎?才能反映所謂台灣之所以為台灣的生命力嗎?這不才是所謂"後殖民"狀態的混語狀態嗎?



----
又花時間寫這個......
另,考慮到福佬人對自我語言的認同,或許台灣可以"正名"為福爾摩沙,那麼我想福佬人說不定也會認為福佬話,沒這麼難聽了。: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