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5日 星期日

台灣漢詩總舖師——歡迎來到灶下

本系列以漢詩總舖師為名,自然得提到廚房,而「灶下」是客家話,意指廚房的意思,本篇欲承襲辦桌文化,將飲饌空間與料理空間視為一體,呈現日治時代的酒樓文化,實際上有它的隱蔽性可言,換句話說,乃是意圖像廚房內的私房語一樣,探究漢詩總舖師的內心世界。

首先,讓我們一起欣賞張漢(1888-1941),〈暮春讌蓬萊閣〉全詩如下:

客自蓬萊歸,欲譚蓬萊景。步上蓬萊閣,心攝蓬萊影。
蓬萊計延長,瀛洲夢接境。同為三神山,何必較煖冷。
大海尚兩重,方丈又中梗。路連似不易,舟達或得逞。
奈何說攻心,充飢徒畫餅。閣中結婚宴,櫻花生庾嶺
一室我避人,談鋒競新穎。門外事盡忘,但覺詩情騁
淡水流日夜,過客互醉醒。我乍展墓回,獅頭獨咽哽。
處士表石存,敢為先公幸。事親不失身,吾猶須畏警
同風卻有人,易姓竟自請

張漢,字純甫,台灣新竹人。目前他的作品,任教於台大台文所的黃美娥教授有替他主編了一本張純甫全集,有興趣者可以找來一讀。由全詩的內容中,可以判定此詩是張純甫的晚年之作,內容涉及到1937年皇民化運動的改姓名事件。所謂的改姓名,乃是日本政府為了改造台灣人,進軍南方的攏絡手段,企圖將台灣人改造成日本人,以便增加效忠日本國家的統領天皇,並且對日本國家效忠的可能性。

日本政府殖民台灣時期,事實上,將台灣人視為本島人,而日本人視為內地人,換言之,所謂的內地人是一等國民(殖民者),本島人是二等國民(被殖民者)。但是,隨著1937年,戰爭爆發,日本政府需要人力前往前線作戰,於是,皇民化運動加速的其中一步棋,便是鼓勵台灣人的家庭集體改姓名,過日本式的生活。這一部分,可以參考呂赫若在二戰結束後的初期,隨即寫下反映戰時作品的故事:〈故鄉的戰事一:改姓名〉,在戰後初期,語言混雜的年代,他以尚不靈巧的中文書寫皇民化運動時期的故事,可以說替歷史留下更深一層的真實性。

同樣地,張純甫的〈暮春讌蓬萊閣〉,從蓬萊起興三仙山:蓬萊、瀛洲、方丈。描述「一室我避人」,如何接合官方的風雅論述,以至於「門外事盡忘,但覺詩情騁」,不過,繼續讀下去,讀者便可發現,文句裡頭還是大有文章在。隨著「淡水流日夜,過客互醉醒」,喜好風雅的文人雅士,逐漸從酒醉之中清醒,並有著自墓地而歸的聯想。霎時,這種自死地而回的聯想,乃是接合了現實的窘境:「事親不失身,吾猶須畏警同風卻有人,易姓竟自請張純甫被現實的殖民╱皇民惡風吹醒,但是同輩人,卻有人自願改姓名,怎能不傷懷。

此詩凸顯了漢詩文人的風雅之興外,仍有著懷思故土文化的無奈,那種殖民時代的斲傷,我輩人怎麼都無法體會,因此,除卻批判皇民的正當性之外,我寧願更包容地看待先人面對歷史的苦難時,呈現的諸多風貌,難以判定過多的價值與意義。

所謂的蓬萊閣呢?實際位置在現在的台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163號,1922年興建的蓬萊閣,《風月報》的編輯部,實際就是設在蓬萊閣的內部,因為蓬萊閣的老闆亦有出資。戰後1957年,轉手給徐傍興醫生(美和中學的創辦人。)

提到徐傍興博士,不得不提起他創辦美和中學的歷史,1970年,台灣少棒風潮興盛期,他亦支持美和中學棒球隊的成立,開啟「北華興、南美和」的稱號,請來有「教官」之稱的曾紀恩教練,帶起了一批子弟兵,包含日前逝世的徐生明總教練。客家電視台曾在2007年,製作《大將徐傍興》的年度大戲,懷念這位令人尊重的客家子弟。《大將徐傍興》的主題曲〈南方〉,乃是林生祥、鍾永豐、大竹研的老搭檔。

〈南方〉  歌詞:鍾永豐  作曲:林生祥 編曲:林生祥、大竹研

夜半緊張 愐起南方
夜半緊張 愐起南方
南方南方 近又近
南方南方 遠又遠 遠又遠

捱影到椰仔樹佢最好事
擺擺看天發戇
佢就偷偷剪下心事
捱看到大武山佢最冇閒
雲重時雙肩垓天
晴朗時伸手南牽北連

捱感覺大河壩佢想要變龍
夏至等到颱風
翻身滾尾蹻要穿駁棚縫
捱聽到雷公像細人仔好跋
當晝一過就抨天頂
摝到大人心頭亂扯扯


我沒料想到,一間蓬萊閣,竟能串起這麼多的歷史故事,簡直可以跨越一世紀的歷史人物,從日治時代的蓬萊閣,戰後的徐傍興,接續美和棒球隊的歷史,到日前的徐生明,可見只要能珍惜歷史,就能發現,到處都是台灣之光,到處都有台灣的寶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